【通識改革】公社科課程框架敲定重點學習國情惟未再提內地法治 全球化內容縮減
發布時間: 2021/04/01 16:55
最後更新: 2021/04/06 17:17
高中通識科將改名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」,教育局今日(1日)宣布敲定今年9月中四級起推行,並公布新課程框架。新科課程內容及課時減半,將設3大學習主題,跟局方早前公布的諮詢文件內容大致相同,但加入重點學習國情,並列明本港參與國家事務的「裨益」,國家改革開放部分刪去「法治」及「社會治理」等例子,又縮減涉及全球化內容,課時比例不變。
文憑試方面,只保留「資料回應題」1份考卷,題型加入多項選擇題(MC)及短答。大學校長會已發聲明,指因應新通識科評級改為只設「達標」(Attained)及「不達標」(Not Attained)兩級,自2024/25學年入學起,將4個核心科目的基本入學要求,由「3322」改為「332A」;各大學亦已陸續公布詳細收生安排。
教育局今日向學校發通函公布4個核心科目的優化措施詳情,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,維持必修必考,但取消獨立專題探究(IES)、評級只設「達標」與「不達標」、教科書送審,並重點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,增設不涉公開試的內地考察,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等。
教育局指,新科課程將「貫徹現行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理念和宗旨」,設3大主題,包括「『一國兩制』下的香港」、「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」及「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」,各佔該科1/3課時,佔45至50小時;各主題下設3至4個課題,共涉10個課題、29項「學習重點」。跟局方2月公布的諮詢文件比較,部分課題及學習重點均有修訂。
十大課題修訂列明學習國情 綜合國力提升課題未再提內地法治及社會治理
香港主題之下,「國民身份認同」課題改為「國家情況與國民身份認同」,學習重點加入認識及內地政治體制的「當代國情概略」,列明本港參與國家事務的「裨益」及「貢獻」,「裨益」包括「國家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」及新增的「讓香港具備『一國兩制』的優勢」;「『一國兩制』的內涵和實踐」課題重點,繼續有涉及「總體國家安全觀」的「維護國家安全的意義」,及「《香港國安法》與促進香港長遠發展」等。
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主題之中,其中一項重點原為「人民生活質素的提升」,早前被批評一面唱好,最終課程框架改為同時列出「轉變」與「提升」;但另一重點「綜合國力的提升」,則刪去原有的「法治」、「社會治理」及「生態文明」等例子,只保留「經濟」、「文化」及「國防」等。
全球化內容縮減 刪全球環境問題及各國研究合作
當代世界主題則減少1項學習重點,多項內容亦有濃縮,但課時比例維持不變。諮詢文件的「全球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」課題,縮減為「可持續發展」,學習重點刪去「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及行動」;「公共衛生與人類健康」課題,亦刪去「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的處理」及「各國的研究和合作」等重點,只保留世界衞生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的角色和功能、國家和香港的貢獻等。
TOPick舉辦「我們這一家親子餅印大賽」, 立即參加送禮品贏迪士尼酒店Staycation大獎,即按此參加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記者:馮琪雅